由于伊朗核问题国际会议取得的进展有限,市场对伊朗原油出口增加的担忧得到缓解,国际油价6日上涨。 截至6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2021年5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68美元,收于每桶59.33美元,涨幅为1.16%。2021年6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则上涨0.59美元,收于每桶62.74美元,涨幅为0.95%。 6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伊朗核问题国际会议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尽管美国和伊朗同意建立两个工作组以让两国重回伊朗核协议,但美国方面预计要就此达成协议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有分析指出,随着美国和伊朗在此次维也纳会议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消退,伊朗原油出口回升的可能性也随之消退。伊朗原油出口恢复预计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且随着市场需求在回升而库存收紧,市场能吸收更多的伊朗原油,伊朗原油出口恢复的可能不会对市场带来冲击。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欧洲等地疫情的严峻形势仍然对需求恢复的前景造成不确定性,目前对于石油市场的乐观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下半年开始会出现强劲复苏的假设。 据外媒报道,美国能源信息署6日在其最新的短期能源市场展望报告中表示,布伦特原油价格预计将在今年第二季度达到平均每桶65美元;下半年达到平均每桶61美元,比4月份的预测上调了3美元。美国能源信息署还将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上调18万桶/日至550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称,3月布伦特原油价格的上涨持续反映出原油需求上涨的预期,因为疫苗接种比例上升以及全球经济活动持续增加。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04-0
3月24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对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完成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材料”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评价。该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是我国原创的合成橡胶品种,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展相关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的资助下,在彤程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历经十八年的科学研究,首次利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不结晶、可交联的生物基聚酯橡胶材料,从实验室阶段到小试再到中试,通过大量的实验,最终突破了高分子量多元共聚酯橡胶连续化生产工艺难题,完成了千吨连续化中试试验。北京芯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石化上海石化涤纶部在中试试验阶段给予了大力支持。橡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每年橡胶消耗量近1000万吨,其中合成橡胶消耗量为500万吨左右。然而,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不足,进口量超过80%;合成橡胶依赖于石化资源,且很多高性能合成橡胶还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橡胶行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此外,现有橡胶材料不可降解,我国每年废弃的橡胶材料超过1000万吨,每年废弃鞋子达到1亿双,海洋中1微米以下废弃高分子颗粒中有28%来自轮胎磨屑,这些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分子结构创新,北京化工大学张立群教授、王朝副教授团队陆续开发了面向耐油橡胶制品、可降解轮胎、可降解鞋子、可降解口香糖、可降解骨蜡、聚乳酸增韧剂、PVC增塑剂、全生物基可降解TPV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生物基聚酯橡胶品种。北京化工大学在生物基聚酯橡胶方向申请专利29项,授权9项,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Macromolecules,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Biomacromolecule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1篇。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的成功研发,将对我国橡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橡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做出重要的贡献。该原创的生物基聚酯橡胶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弹性体中心的王朝副教授在CCTV-10《解码科技史》节目中对生物基聚酯橡胶在可降解口香糖和可降解鞋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裔帆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用户分别对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在耐低温耐油密封圈、可降解轮胎、可降解鞋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现场展示了多种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制品,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由九名高分子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专家组成员在听取项目组汇报、现场考察、经过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该原创的高分子量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在分子结构上具有独特性,展现了在特定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该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鉴定。04-0
根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2020年全球化工50强榜单,中国企业仅有6家企业入选,占到全部企业的12%,分别是:中国石化、台塑、中国石油、恒力石化、先正达和万华化学。虽然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整体销售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仍距离全球先进化工企业差距甚远,作为第一位的巴斯夫,超过第二位的中石化48亿美元,占到中石化总销售额的8%。而第6位的台塑和第13位的中国石油,更是距离巴斯夫存在巨大的差距。 全球2020年化工企业TOP50排行榜 随着近几年中国一体化企业的陆续投产,中国化工产业规模在快速增长,但是殊不知目前中国顶尖化工企业,距离全球顶尖化工企业,在规模和销售额上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化工企业规模在慢慢增长的同时,世界顶尖化工企业却在快速增长。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化工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多数大宗化工品的产能全球第一,如MDI、丙烯、丙烯酸、顺酐、丁酮、PTA、PX、醋酸乙烯、玻璃纤维等,部分化工品的产能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如PDH、PBAT、PLA、聚乙烯、聚丙烯等。虽然如此,但目前入选中国化工企业全球排名的也仅仅有6席。 有人说,目前中国的化工产业,犹如当年日本化工产业,正在从聚集化迈向规模化。并且,中国的化工产业水平,也仅仅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化工产业的50-60年代的水平,在部分核心化工生产工艺,以及精细化工和新材料领域,仍距离欧美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 所以,中国化工产业在哪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化工产业优势在哪里?未来将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进行赶超? 1.在炼化一体化领域存在较大的弊端 在大化工领域,如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国存在众多地方使用外资技术的情况,其中如大乙烯、芳烃联合、常减压及催化裂化等工艺中,很多企业的一体化项目中使用霍尼韦尔提供的技术或催化剂,并且专利技术也需要从国际巨头购买,这也就造成中国自有技术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无实际生产运行数据作为改进修正的参考。 另外,中国企业想要发展这种技术,出人出钱出地,外资方仅出技术及支持入股,但是开工情况一般不顺利,产品长期不合格,造成合资项目天天亏损,从而被迫中方退资。但是中方一撤,产品瞬间合格,开工非常顺利。这也看出,外资方在核心生产工艺上的掌控,远超过中国生产工艺的水平,从而使用这种不上台面的套路。 中国目前生产工艺水平虽然在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鲜有听到落地及工业化的项目,大多先进工艺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敢于尝试的技术,多为中石化、中石油、中煤等这种国企。 2.中国在精细化工领域仍有较长的路要求 在精细化工领域,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更是落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这种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把控严格,多与国内企业不合作,依托国家政策漏洞,在国内实行独资建设生产。有些国内企业,会选择“灰色”途径获取生产技术,如“挖人”或购买图纸的方法。 但是,很多国内企业拿到图纸无法完全理解,并且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摒弃了自动化设备,从而带来了很多“山寨”的精细化工生产装置基本无法使用。江苏响水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工艺联锁有问题,被查出来也不整改,最后酿成了惨剧。 3.中国化工产业对催化剂的研究动力不足 对于中国化工行业的催化剂领域,更是被升级到国家安全领域,目前中国催化剂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部分在核心催化剂领域,被全球少数几个企业所垄断,就导致国产催化剂与国际市场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化工催化剂领域,只要国外不断供,中国基本没有动力去进行研发和改进。 中国化工产业存在部分短板,但是中国化工产业的信心犹存,中国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正在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的发展优势又有哪些? 1.中国化工人善于捕捉行业机会,实现快速规模化崛起 利用美国廉价的页岩气资源,不仅进口了大量天然气,还有众多的丙烷进口,并且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丙烷,已经占到了中国丙烷进口的主要来源。利用这种机遇捕捉优势,中国在近几年实现了PDH的规模化崛起,从60万吨已经达到近800万吨规模,并且未来仍有超过3500万吨的新增体量。这种规模化快速崛起,不仅让中国提高了丙烯自给率,还让中国成为全球的丙烷消费中心,一举拿下全球PDH关注焦点。 另外,中国还在利用廉价的乙烷资源,新增大量乙烷项目,乙烷裂解至精细化学品,是实现裂解原料轻质化的最关键方向,也是中国化工产业实现原料多元化的关键。从煤炭到原油,从丙烷到乙烷,从天然气到甲醇,中国化工产业的原料多元化,正在加速中国化工产业的多元化布局,让中国化工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2.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终端消费市场 全球化工产业中,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工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中心,并且在规模化和一体化趋势下,又逐渐成为了全球化工品的消费中心,这一背后的实力,在于中国14亿人口的规模体量。 中国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欧美、日韩和俄罗斯,人口红利从2018年规模化开始的那一年,就已经在充分发挥和壮大。不仅如此,中国人口红利正在以10%的速度快速扩张,如果说中国目前消费不掉这么多化工品,那么完全不用担忧,在未来,依靠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仍将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并且也将是亚洲重要的供应和消费集中地。 3.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正在惊人的扩张 2009年开始,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了巨量的资金,在高速公路、基础道路和铁路、桥梁方面,中国的建设速度全球第一,总高铁里程已经超过2.2万公里,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都离不开中国对基建的长期发展。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快速服务于中国化工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主力中国化工产业的高速发展。 4.中国在化工产业中的人才培养全球第一 根据相关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为371万,已经远超欧美等国家,是全球第一。从投入研发数量来看,2015年中国在产业中的投入研发数量超过1.4万亿,仅次于美国,并且未来呈现了10%的高速增长趋势。 随着未来化工产业的发展,在技术研发领域必将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其中不乏对海外人才的吸引。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化工产业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的对新材料、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并且,目前中国化工企业正在从一体化向规模化阶段迈进,随着规模化带来的盈利大幅改善,必然驱动化工技术的投入和进步。所以,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及,中国在未来必然从增长数量到增长质量的过渡,中国化工产业亦如此。 相反欧美化工,目前正受到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行业增速出现了明显减缓。并且,欧美化工产业在装置老化、新产品研发力度迟缓以及对开支的降低,都将严重影响化工产业的发展。所以,虽然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随着国家对化工产业趋势性精准预判,中国化工产业正在面临赶超欧美国家的临界点,未来必然成为世界化工强国。04-0
4月6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内,一台台大型设备正有条不紊工作着,工人们加紧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忙碌景象。 了解到,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新建续建项目正高质高效推进,今年1度完成投资2.52亿元。截至目前,15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32个新建项目开工31个,项目开复工率达98%,11个储备项目签约落地2个。 目前,阿克苏轻工五金城项目完成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基础浇筑,计划6月30日竣工,7月20日会展中心正式运营。该项目是阿克苏地区产业转型的抓手之一,2020年11月落户,计划投资5亿元,分3期建设,主要经营机电五金、纺织设备配件、农用机械及配件、金属工具等各类轻工五金用品。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推动以“建市场、引产业、促就业”及“市场带动实体制造、实体制造支撑市场发展”为思路的发展模式,成为阿克苏乃至全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轻工产业的核心。 阿克苏纺织小商品产业园项目已完成16万锭纺纱厂房建设,正在进行袜机厂房主体施工。计划8月开始安装设备,10月投产。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产3.9亿双棉袜,实现年产值14.57亿元,利税8638万元,带动就业3500余人。这是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投资项目之一,2010年该公司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启动百万锭纺纱项目,如今已建成投产78万锭环锭纺,带动就业5013人。 作为全疆纺织服装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产业布局的南疆首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将建设成为西北地区优质面料基地和“产城联动、园城融合”的产业新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产业累计带动就业4万人,其中纺织服装产业累计带动就业3.7万人,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5994人。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2.56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纱线产量24万吨、织布1亿米、家纺服装450万件(套)、织袜5048万双、印染8550吨。 阿克苏地委副秘书长、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勇表示,2021年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10%,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十四五”期间,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将坚持一体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发展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为主线,以构建西北地区优质面料基地为目标,构建以纺纱、织布、印染、家纺服装、纺织小商品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同时发展轻工五金、装备制造等产业,构建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多元化产业为辅的一体多元化产业格局。04-0
专业可靠
国有企业背景,专业可靠,值得信赖。多年来一直立足化工行业,致力于建立化工行业大生态圈平台,为广大化工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经营提供差异化服务,帮助化工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创新服务
国内首家提供从资讯、大数据、生意社交、业务推广、交易及供应链,乃至政府监管等全方位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化工行业平台。
以广大化工从业者作为重要的服务主体,提供多种创新服务,帮助化工同行快速拓展自己的生意圈子。
海量数据
从政府部门、行业市场、上下游厂家、第三方权威机构汇集国内外化工市场资讯、价格行情、产能产量、进出口、船期动态等行业数据,每日滚动更新过万条,历史数据量超过千万!帮助您快速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先机。
智能应用
应用基于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市场行情预测,帮助用户制定准确的交易策略。
引入用户行为感知等技术,通过BI+AI的数据挖掘分析,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服务,向用户智能推荐和匹配想要的化工资源。